臺北故宮博物院
有幸參加公司組織的臺灣游,在此我給大家說一說我的心得:到臺北,一定要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,因為這里珍藏著許多原來曾深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。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常展出的文物有8000多件,其他文物3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,一個人要想看完全部的文物要花30年的工夫!
清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,旅游站便來到了陽明山腳下,遠遠的我們能看見一片淡黃色的建筑,上下錯落有致,頂上覆蓋著淡藍色的琉璃瓦,在陽光的照射下巍峨雄偉,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。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,依山而建,博物院靠山面水,環境十分宜人。我們的車剛開到博物館門前,大家便迫不及待地下車,進入博物館,一層是會議廳、辦公室、圖書館。二層是展覽室、畫廊,我們在這里開始參觀。四周有8個展覽室,分別展出青銅器、瓷器、出土文物。由于完全是現代化設施,展覽室內光線充足,非常利于觀眾仔細觀賞展物。大名鼎鼎的毛公鼎、散氏盤、宗國鐘、頌壺……各個都可以稱得上是絕世珍寶的文物,靜靜地擺放在展柜里。毛公鼎是2800多年前鑄造的一件宗廟祭器,這只大鼎之所以是因為它的鼎內鑄有長達497個字的銘文,是現存的商、周兩代7000多件有銘文的青銅器中銘文長的一件。據推測,毛公鼎鑄于周宣王元年(公元前827年)。銘文共分七段,這只大鼎記載的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的珍貴文獻。瓷器展臺一片姹紫嫣紅,各朝各代的珍貴瓷器琳瑯滿目,汝、官、哥、均、定等名窯產品應有盡有。宋代青瓷中質地好、為難得是汝窯瓷,它以細膩的胎體、潤麗的釉色、神秘的開片聞名天下,僅有67件現存于世。展臺上有一件汝窯蓮花樣溫碗,呈十瓣蓮花狀,天青釉色十分純正,開片奇美,讓人大開眼界。定窯瓷器嬰戲枕,人物造型準確,面目清秀可愛,頭部微揚,雙足上翹,動感十足,呼之欲出,十分難得。出土文物中有中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,記載了商代晚期武丁、祖庚、祖甲、廩辛、康丁五個帝王占卜的卦辭,記錄了我們祖先祈求幸福、美好的心路歷程。
|
|
中華之美盡在文化藝術,故宮博物院的文物,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留給我們的瑰寶!
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第三層展出的是圖書、字畫、碑帖、玉器、雕刻和織繡。玉器展臺上讓人叫絕的是一棵清代的翡翠玉白菜。玉器匠人將一塊半白半綠的翡翠為料,運用玉料自然色彩的分布,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幫,一絲一縷分明;綠色部分雕琢成白菜葉子,凹凸起伏、一收一放自然,活靈靈一棵新鮮的白菜,嬌嫩欲滴,仿佛一捏會流出水來。更叫絕的是,白菜葉子上微黃的部分雕琢成兩只蟈蟈,正在吃白菜,讓你不敢大聲喘氣,生怕驚跑了它們。這棵翡翠玉白菜是清末瑾妃的陪嫁物品,放在永和宮內,白菜寓意清白,象征新娘純潔;蟈蟈生殖力強,象征多子多福。
第三層樓后建了一座長廊天橋,直接插入博物院后面的大山山洞之中,山洞里有一間間房屋,分類收藏文物,全部裝有空氣調節系統、防潮系統、防火系統和防盜系統,收藏了1000多年以來歷朝皇帝們廣為收集的稀世真品70多萬件。這些寶貴的文物大部分都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。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華,抗戰爆發,為了保護國寶,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始了舉世聞名的“文物萬里大遷徙”。1933年至1944年,北京故宮博物院將一萬三千多箱書畫、青銅器、瓷器、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輾轉11年,行程萬余里,一遷上海,二遷南京,三遷西南大后方,克服了無數的危險和困難,保護了國寶,創造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跡,維護了中國人民和的尊嚴。1948年國民黨撤退時這些文物又遷到了臺灣。
步出展室,大家仍感意猶未盡。我們來到故宮博物院的觀景平臺拍照留念,并在大家到齊后集體合影,讓人無不感慨地是,古人的巧奪天工與精湛技藝,可是令人遺憾的是:比如說“三稀”,“二稀”在北京,“一稀”在臺北,北京是“三缺一”,臺北是“三缺二”,都不完整!
|